2010年,我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入职通州法院。怀揣着法律的梦想,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2011年-2018年
2011年,通过预备法官考试,模仿着法官的模样,探寻法律事实,思考正义真理。
2013年,身披法袍成为一名助理审判员,那一年,我带领着审判团队,拿下全院结案第一名。
2014年,全情护航、全力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每一位副中心法院干警的使命和担当。
勘察现场、夏晒冬凉。扎起头发、挽起裤腿,拎着皮尺、抱着卷宗,奔走于田间地头。
也在每一次见面和交谈中,用温柔和担当,让很多激烈矛盾妥善处理,收获了与区域建设、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个人成长。
2014年,我荣获了通州法院第一届金法槌奖。2015年,我被任命为通州法院民四庭副庭长。
2015年,我遇到了刘大爷,身为“聋哑人”的他说我让他“看见”了正义的声音,而我觉得他让我重新审视了做法官的初心。
2016年,我孕育了小生命,也许是宝宝知道我工作太忙,宁可超预产期晚出生几天,让我好好歇一歇。为此,我给她取名“慢慢”。
虽然有了女儿慢慢,但司法为民的脚步却没有放慢。我不断探索创新、提高办案效率,激发团队潜能,团队荣获北京法院第一届模范审判团队。
而做了妈妈的我,除了更加忙碌的步伐,目光中也多了一份温情。
2017年,我获评“全国法院办案标兵”,也更加懂得人民法官不是高高空悬的美丽称谓。多一些理解和共情,事情才能朝着善意的方向发展,用司法温情让群众沐浴法治阳光。
2018年,我投身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打造“运河商事”品牌,筹备企业家法治论坛。
也有幸两次作为北京法官代表,参加世界银行对我国营商环境的评价磋商,见证我国执行合同指标进入全球前五,司法程序质量指标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2019年-2022年
2019年,我加入了多元调解和速裁大家庭,担任这个大家庭的“大家长”。
如何确保百名干警的庭室有效运转、每年近三万件的案件高效审结,是我面临的新的课题。
我带领庭室团队透过法律现象,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推动司法融入基层治理,以“办好案”助力法治中国建设。2019年,我荣获了“全国优秀法官”荣誉称号。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以党建带队建,凝聚人心、激活队伍,全庭干警同心发力、同向而行,庭室荣获“北京市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2022年,我受命来到了张家湾人民法庭,任该法庭庭长。在这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热土上,我带领庭室团队继续阔步前行。
我们优化法庭职能,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延伸司法服务,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京津冀三地开展人民法庭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张家湾法庭被确定为北京市的唯一试点法庭,开展城乡结合法庭相关试点工作。
而我将继续带领庭室团队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尽快形成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人民法庭工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如果说十年前我埋下了一颗法治梦想的种子,那么这十年来它早已向阳生长,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