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手记
朱乐:用心书写法治进程的“史记” | 一名法院干警的十年
作者:朱乐  发布时间:2022-10-15 09:48:17 打印 字号: | |

岁月变迁,日月如梭,入职已逾十年。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可忽略不计的点滴一瞬,但在一个人的工作履历中,却又是值得回味的漫长记忆。

十年,是经验积累的十年,是能力提升的十年,是素养提高的十年。这十年,已如同烙印一般,长进了我的血肉里,刻入了我的人生档案中。

五次个人三等功、学术论文二等奖、调研报告三等奖、裁判文书优秀奖、司法改革创新奖、办案质量标兵、技能比赛标兵……

看着书柜里满满一格的奖状证书,回望这十多年的职业道路,感悟颇多。

2008年-2010年

山区法庭的别样青春

忘不了山区法庭的片片记忆。

2008年,我来到了房山法院河北人民法庭。

在这里,我经历了第一次送达、第一次开庭、第一次调解、制作裁判文书……

在这里,我写下了第一篇法宣稿件、第一篇司法调研、第一篇学术论文……

在这里,我站在了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接地气、磨性子、长本领,用汗水和热血书写着自己别样的青春。

2010年-2015年

以笔为媒的码字岁月

忘不了司法调研的点点滴滴。

2010年,我调入研究室,迎来了第一次身份转变,我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五年时间,我写下了百万字的文稿,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司法审判,我用手中的笔为法治进程写“史记”。

爬格子的日子是苦的,但看到自己的文章入内参、登报纸,收获的心情是甜的。

在新一轮司法改革之际,我有幸借调至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虽然时间短暂,却让我站在另一个视角看待改革,理解改革。

我们用手中的笔,打通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任督二脉,让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5年-2022年

着袍秉槌的办案时光

忘不了埋头办案的日日夜夜。

2015年,又一个新篇章拉开序幕,我成为了房山法院首批员额法官。

2017年冒雨进山对一处200亩土地进行现场勘验;签发2018年北京市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2020年审理的某知名画家化作遗失案广受媒体关注;2022年运用审执一体化机制调执案件化解当事人十二年心结……

轮岗三个庭、办案逾千件,我收获着当事人的认可,也在认真办案中继续为法治进程写“史记”。

也是在2015年,我成为了房山法院原创普法微动漫《小乐说法》的主人公小乐法官,七载春秋、寓法于乐,《小乐说法》为人民群众带来了86期趣味横生又通俗易懂的法律解读。

我深知,每个案件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种不同的人生。我们办结的每一起案件,作出的每一份判决,都可能成为这个国家法治跃进的一个缩影和映照,深深镶嵌于国家的法治进程中。

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名裁判者,在案件是与非的较量中,如何才能站成一个精确的坐标,用法律捍卫公平正义,用规则守住社会的底线,提振社会的良善。

曾有记者问我常年从事一项工作不倦怠吗?

我说,法官是在用办案来为法官群体、为法治进程写“史记”。

法官的传记是用案件写成的,你所参与的每一个案件,你所作出的每一份判决,都会记入你的人生传记中,那是你生命的痕迹。

无论何时,公平和正义、理性和善行都是法官的精神图腾。

作为承前启后的新时代法官,宏大的时代场域催着我们勇往直前,伟大的历史责任要求我们敢于担当。

将每一件案子办好,将每一个纠纷化解,将每一次法槌敲响,修复破碎的亲情友情,平复焦虑的社会心态,抚平褶皱的社会关系,路虽远,却可至;梦虽遥,终会圆。

在路上,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梦想的期望;在路上,没有什么能够束缚对法治的渴望;在路上,像一颗石缝里初露的花儿,挣扎着向上,用梦想浇灌成长。

至少,当青春不再,当黑发泛白,当生命垂尽,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对得起那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荣光!




















 

 

 

 

 
责任编辑:赵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