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案件的推进都是我们用脚走出来的,走着走着,我们与老百姓的关系越走越近,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越来越接地气儿。”
2010年,初来乍到。我被分配到了丰台法院最偏远的王佐人民法庭。和脑海中法院工作满是“高大上”的场景不同,我始终记得第一次坐在去法庭的车上,经过了一段很长的高速路后,我们来到了一处幽静的院落,这便是人民法庭所在。
上班时间,寂静的小院开始忙碌起来。由于有的法庭在外面,开庭要经过一段室外的斜坡路,赶上雪天雨天路面滑,经过在当事人面前滑倒、鞋跟被卡在地砖缝里等一系列尴尬的事件之后,我将鞋跟斑驳的第一双工装高跟鞋束之高阁。此后,我的鞋柜里多了好多双黑色平底皮鞋。赶上外出巡回审判,这些平底鞋就派上了大用场,上山下山送达,田地里测量,房顶上勘验,完全不在话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庭里安排了一辆车,专门负责巡回审判。车里有一个大箱子专门放着国徽、桌牌、法槌,还有办公必备的各种纸张、文具,我们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庭院窗前。要说当时最忙碌的还要属开车的法警大哥,从早到晚,脚都不离油门刹车。我每天跟着巡回审判车穿梭在下辖的各个村镇,也让我养成了随身携带指南针、卷尺、相机“三件宝”的习惯。作为一个小城市出生、农村体验为零的我来说,一开始完全不明白什么叫房梁、房柁,什么叫滴水、女儿墙,甚至不明白如何将老北京土话转换为书面语记录。我们每天将行走的路线、公里数和服务群众的数量做以记录、形成台账,这一串串壮观的数字背后,不仅是日复一日的工作量,更有我们用汗珠穿在一起的坚定信念做支撑。每一个案件的推进都是我们用脚走出来的,走着走着,我们与老百姓的关系越走越近,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越来越接地气儿。
“好多次从睡梦中惊坐起来,就是因为突然想起某个案件中的细节问题是不是被疏忽了,某个案件可能有更好的突破点和解决办法了。”
2013年,我身披法袍宣誓,成为了一名法官。虽然身份变了,但是最初的那股热情和冲劲却丝毫没变。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让我们处于城郊地区的法庭面临更多的挑战。记得刚调入长辛店人民法庭的时候,正赶上城乡一体化改造,几十年不变的长辛店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居住生活条件变革。宅基地、自留地、城镇私房、城镇公房、经租产等,你能想到的房屋类型在这都有呈现,土地性质、房屋性质、腾退政策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好多次从睡梦中惊坐起来,就是因为突然想起某个案件中的细节问题是不是被疏忽了,某个案件可能有更好的突破点和解决办法了。一段时间里,为了尽快理清审理思路,我天天奔走在外面,一点一点去“碰”去“磕”,一个问题解决不了,我就一直问到解决为止。
同时,我们发扬长辛店红色基因的优势,发挥团队的力量,带头成立专业审判团队,以更加热心、耐心、细心的态度,做好类案的宣传工作、百姓情绪的疏导工作,让百姓能够更加理性地诉讼,也更加注重借助基层组织、司法行政部门的人民调解力量,形成合力,实现矛盾纠纷的源头性化解。
“我们离老百姓的距离更近了,回应百姓多样需求的途径更多了、效率更高了。”
2018年,我被调入了现在的工作部门,方庄人民法庭。随着人民法庭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的全面进驻,线上、线下诉源治理需求的满足,让我们离老百姓的距离更近了,回应百姓多样需求的途径更多、效率更高了。尤其是赶上疫情这几年,我们运用线上云庭审,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审理方式,让更多纠纷得到了快速解决。疫情虽然隔离了彼此的距离,但科技让我们实现了沟通无障碍,以前的送达和一些现场勘验工作,如今我们通过当事人的手机端也可以远程实现。即使是疫情防控最吃紧的那段时间,我们一面兼顾着疫情防控工作,一面还能保证案件审理工作不停摆。
在法院信息化和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近两年诸如电子送达、云庭审等信息化手段的创新也给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线下和线上相结合,不仅“面对面”,还要“键对键”,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甚至没有智能手机,线上云庭审就面临着很大的困难,APP下载、系统登录,更别说线上上传材料,每一个词语对他们来说都是生僻到无法理解的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自己先下载客户端,然后通过电话进行“手把手”教学,让更多的老年当事人在掌握“应诉必备技能”的同时,能够切实感受到司法便捷带来的便利。
个人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每年到了审判业务繁重、结案形式严峻的时候,我的爱人都会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照顾幼女、孝敬老人、打扫家务,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作为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骨干力量的他,不仅音乐教育工作成绩突出,更是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国外的重要演出比赛,而这个时候,我也会贴心地照顾好我们的小家。疫情期间,我们夫妇二人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支援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累计志愿服务70余小时。我们一家三口还参与了北京电视台元宵特别节目的录制,共同演唱歌曲《国家》,抒发支持抗疫、爱国爱家的真挚情感。
2020年,我的家庭获得了“全国最美家庭”,今年,我更有幸获得了“首都道德模范”的殊荣。感谢一直以来信任和栽培我的丰台法院,感谢人民法庭这片热土,也感谢家人的倾情支持,让我今天可以很骄傲地称呼自己为“中国法院人”,也庆幸自己一直不曾停歇地奔跑在为法治中国添砖加瓦的路上。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回首过往,不仅让我可以更加淡定从容地应对工作,更让我懂得了勤奋、坚韧、奉献的意义,坚定了我对法治美好明天的信心。展望未来,我和同事们以不同方式坚守在司法岗位上,我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散落在每个角落,用自己的全部发挥着光和热,一起见证中国法治过往十年、今后更多个十年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