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手记
这十四年,每一天,每一案——记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个人陈光旭
作者:陈光旭  发布时间:2022-10-08 10:32:07 打印 字号: | |

融化心中的冰

在一起探望权纠纷二审案件中,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希(化名),在父母离婚后,一直随父亲共同生活。父亲认为母亲每周一次的探望时间过于频繁,且母亲此前在探望过程中打骂过小希,父亲担心小希不愿意见母亲,频繁探望反而对小希的心理造成伤害。而母亲坚持认为父亲是无中生有,故意设置障碍,不积极履行协助义务。

此案如果直接下判,小希的父母很大可能会在之后的探望执行上矛盾持续激化,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小希。

 陈光旭多次通过电话与双方进行沟通,最终说服了父亲将小希带至法院,由母亲在法院对小希进行“亲情探望”,父亲全程陪同,母亲也同意到法院和小希尽快见面。

亲情探望当日,母亲带来了小希喜欢的玩具。小希刚开始见到母亲略显腼腆,母亲带着小希一起拼搭玩具,其间还邀请父亲加入,其乐融融。看到合作拼搭的成品,小希和母亲击掌庆祝,相视而笑,父亲的顾虑也逐渐打消。

该案最终调解结案,父亲同意母亲将小希接走探望,并就探望时间和频率达成了一致意见。在送达调解书时,陈光旭又向小希父母双方送达了精心制作的“法官寄语”,劝导双方加强沟通协商,保证亲子交流有效实现,共同努力为小希创造一个稳定、和谐、快乐、幸福的生活、学习环境。

审理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需要耐心倾听各方当事人的陈述,全面了解案件背景事实和关联纠纷,找准矛盾症结。陈光旭坚持法理情相融,积极运用法庭探望、法官寄语、亲情留言等特色审判机制,巧化矛盾坚冰,使刚性的法律融入更多柔性的关爱。

帮孩子走出梦魇

在一起强制猥亵刑事附带民事二审案件中,17岁的未成年被害人小雨(化名)在事发后极度缺乏安全感,经常在睡梦中惊醒,情绪波动很大。

小雨父亲对此束手无策,心力交瘁,在与小雨父亲的沟通中,陈光旭发现小雨父亲的不当言行给小雨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对小雨病情的恢复非常不利。及时对小雨进行心理疏导,对小雨的父亲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迫在眉睫。

陈光旭通过北京高院搭建的平台联系到专业心理咨询师,详细说明案件情况,并劝说小雨的父亲带小雨来到法院。

心理咨询师在法院心理疏导室对小雨进行了心理评估和疏导,并就如何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等对小雨父亲进行详细指导,首次将心理疏导机制扩大适用于未成年被害人的监护人。

在陈光旭和心理咨询师的持续帮助下,小雨父亲改进了家庭教育方式,小雨的状态日渐好转。

挽救一名未成年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给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严格落实合适成年人到场、法庭教育、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保障未成年被告人的权益,帮教引导他们迷途知返、重新绽放的同时,陈光旭积极通过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司法救助等工作机制,尽最大可能帮助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走出阴影,摆脱困境。

对主观恶性不深、社会危害性不大的被告人,他通过点滴“份外事”,让他们感受到司法温度,重燃对未来的希望,为修复家庭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不懈努力。

播下法治的种子

2017年,陈光旭受聘担任辖区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五年来,他依托“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平台,为多所中小学校师生累计近2500人开展防范校园欺凌、性侵害、毒品侵害等专题普法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在六一儿童节、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到法院参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开放日活动。

“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不断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再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身边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这是陈光旭一直以来的初衷。

“未成年人审判是一份守护成长、点亮希望的光荣事业,关乎千万家庭和民族未来,需要坚守和深爱!”北京二中院未审庭副庭长陈光旭自2008年7月从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以来,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做好新时代少年法庭工作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身为少年审判队伍中的一员,陈光旭将继续如晨光旭日一般,在每一天,于每一案,满怀热忱,踏实前行,在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之路上笃行不怠、踔厉奋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赵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