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学
北京高院宗晓妍:翻开我的五月战“疫”日记,你会看到……
作者:宗晓妍  发布时间:2022-06-02 09:21:24 打印 字号: | |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北京高院干部处宗晓妍作为机关第二批下沉社区支援的抗“疫”干部, 5月12日,她主动到居住地朝阳区吉祥里社区报到支援抗疫工作。25日,她又转战东城区新鲜社区协助核酸检测工作。下面就让我们翻开她的五月战“疫”日记,一起感受那些抗“疫”瞬间。


老奶奶的贴心小字条


“姑娘,我名字的这个字扫不出来,麻烦您录入吧。”封箱开箱扫试管,做好交接一抬头,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一手拿着身份证,一手拿着小纸条,纸条上工工整整地写着“聿”,旁边标注着汉语拼音yu。我举起手机扫着身份证,系统没有识别出,马上按照纸条上的拼音录入保存。“可以了,奶奶,您太贴心了。”我连忙递过身份证。奶奶笑了,“我这节省点时间,你们就能快点完成任务,咱们才能早点战胜病毒。”

5月13日,朝阳区开展新一轮核酸筛查,我在吉祥里社区点位负责身份信息录入,听到老奶奶的话我不禁心生敬意。之后是连续不断的三天又三天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在与病毒赛跑的日子里,十个封管,两小时封箱,扫码开箱,恢复正常,从秩序维护、扫描登记到采样检测,整个流程都规范、有序地运转着。我也不时遇到向老奶奶一样的贴心人。“同志,我换个角度,您这边扫”,只见她随手遮住身份证前的光线,“这样更快点”“没事儿,不着急,您慢慢来”,系统卡顿需要重启,还没来得及解释,却听到是这样的宽慰;“我当管长了,阿姨”,成为管长的小朋友开心地像是抢到了气球,仿佛当下经历的并不是一场战“疫”;“中国速度,赞!”蹩脚汉语的外国友人看着自己健康宝通过竖起了大拇指;取走身份证去采样的人留下最多的一句话“谢谢,你们辛苦了”。

炎炎夏日,疫情当下,没有焦躁不安,没有紧张焦虑,有的是秩序井然,有的是默契配合,因为我们都在一个战场,面对同一个敌人。参与到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中,我才切身感受到抗“疫”取得今天的局面有多么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全民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隔着防护面屏,视力和听力都有点受阻,但与大家互相对视时碰撞在一起的眼神,坚定地告诉我:勠力同心,并肩作战,这场战“疫”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装备升级,我们的战斗力更强了


一直举着手机扫描身份证,稍有偏差扫描不准,就会造成信息不准确。一天扫描上千人,连续几天下来,胳膊、颈椎着实有点吃不消。这天到岗好奇发现工位上多了一个专门设计的连体支架,还有一支点触笔。不容我细细打量,检测的队伍进来了,身份证放在固定卡位上,点触笔轻轻一碰,扫描成功。不到一小时,扫描通过了200余人,支架的高度和倾斜度,手机支架和身份证支架间的距离仿佛都经过了科学计算,只需根据光线调整位置,便能轻松扫描,效率提高了近一倍。我们乐呵呵地感叹着“装备升级,我们的战斗力更强了。”

方法总比困难多。有了“神器”加持,我们进一步解放双手,减少物品接触,让作为中间环节的信息登记,在核酸检测流程中前后衔接得更加高效流畅。午饭安排在二楼的居委会办公室,因为中午不停工,穿脱防护服加上轮流吃饭,时间略有紧促。可大家兴致盎然,边吃边分享着自己工作的小诀窍,“扫描的同时直接核对姓名”“身份证号核对后四位基本就可以了”“没拿身份证要报号最好提示按334间断”“一定要提醒大家排队不要串,这样才能不混管” ……

在“疫”线岗位,我们升级的不仅是装备,收获的不仅是工作小技巧,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党员忘记疲惫,抹去汗水,全身心投入抗“疫”岗位的斗志昂扬;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党员坚定信念,信心满满,构筑战斗堡垒战胜病毒的勇毅决心。下班时每每听到新闻通报会关于疫情的最新进展,我们就像听到战捷消息的战士,终于,我们离胜利又近了一步。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


“从今天开始区域核酸检测工作暂告一段落,非常感谢大家在疫情防控中作出的奉献和付出。”工作群里收到社区书记的信息,我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分享着这来之不易的战果。这一天是5月23日,经过近半个多月的连续不间断的筛查,区域疫情得到了初步有效控制,抗“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大家回忆着工作的点点滴滴,讨论着终于可以恢复正常返岗工作了,纷纷向社区保证“若有战,召必回”,社区有需要,时刻准备着。

时刻准备着,就像当初我们举起右拳,面对着党旗的庄严宣誓。是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素不相识的我们,响应号召,因为共同的信念汇聚在这里,战斗在这里。这个点位就是我们战斗的堡垒。我们俯下身子,同社区工作人员一道把初心落在数十日核酸检测点位的辛勤付出上,把使命担在“大白”“小蓝”不同岗位角色的自如切换上。因为我们知道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防疫一线冲锋陷阵,勇毅担当,为红色堡垒添砖加瓦是我们每名党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来到了新的战场


25日晚上8点多,我和党小组的几位同志相继接到下沉通知,东城区疫情吃紧,按照要求明天须到新鲜社区驰援工作,直到本轮疫情结束。闻令而动,起而行之,哪里需要就到哪里。于是,我来到了新的战场。

基于前期积累的战疫工作经验,这次我像一个“老兵”,带着“武器”,骑着单车,一大早来居委会报到。让我没想到的是,刚刚六点半,核酸检测的队伍已从居委会大门排到了胡同的尽头。社区书记简单介绍了社区情况,原来社区附近风险点位分布集中,一夜间出现近百人弹窗,转运多人密接,正在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核酸筛查。

突如其来的严峻形势,让社区和居民都有点猝不及防。我的任务是检测队伍的秩序维持。原本信心满满的我,穿戴好“小蓝”刚走出大门,就被涌入的居民堵住了,要求解决弹窗的,申请办理出入证的,外地进京家属被卡的等等,不同诉求伴着扑面而来的热气让人一时无力招架。我瞬间认识到这次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社区工作的同志安抚着大家情绪,解释着疫情政策,核酸检测的队伍这才正式运转起来。

与之前的点位不同,由于小区居民老人孩子、学生居多,因此核酸点位设置在居委会小院,从早到晚检测人群从未间断过。除了常规的检测队伍秩序维护,五人一组人员引导,每天都会面对社区居民不同的问题。“同志,我昨天刚做的核酸今天还用做嘛”“我弹窗按要求做完核酸了,怎么健康宝还没有解除”“同志,明天社区还有检测嘛”“我居家了单位要我找社区开证明”“同志,今天有学生通道嘛,我孩子高三时间特别紧”。

每一个都是关系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丝毫不敢怠慢。社区工作人员大多陪着医护人员为居家人员上门核酸,留守居委会的并不多。于是,午饭、轮休又成了我们进行专题学习的关键时期。两天下来,我们把遇到的问题,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按照紧急程度分门别类梳理汇总,结合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和要求,同社区工作人员明确互通了解口径,做到大家心里有底。之后的几天,在与居委会的多方协调下,每天中午十一点半至下午一点专门开通了学生通道,7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全天绿色通道。走进检测队伍再去维持秩序时,面对大家的种种问题,我们尽力做好沟通解释,把防疫政策和要求讲清楚,尽可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争取居民的理解支持,居民们也连连道谢。尽己所能地为大家解决问题,这种感觉真好。


“您比我闺女还要亲”,这一刻我想家了


几天磨合下来,大家跟社区的街坊邻居渐渐熟络起来,维持秩序不时能聊上几句。这家的孩子读高三,那家的小朋友要上一年级,有的小朋友还会主动说“阿姨,我想当小蓝,也想当大白”。

这天居委会来了位并不面熟的阿姨,走路有点跛脚,一手扶着小推车,趔趔趄趄地径直向核酸信息登记点走去。“请您先扫下健康宝”,还没等我说完,阿姨面露难色,“姑娘,我,我还没有手机呢。”冯老师看到了连忙赶过来,“您别着急,您出示下身份证我来帮您查。”只见冯老师一边拿出手机打开自己的健康宝,一边示意我接过老人的身份证读证件号,很快在老幼助查核实到老人核酸检测结果正常。我搀着老人做完核酸,了解到老人是社区不多的几位独居老人之一,儿女都在外地打拼,遇到疫情一时赶不回来。前阵子给老人买了新手机,邮寄到家还没来得及学会使用。于是,我让阿姨再来时带着新手机,我可以直接教您用。“姑娘,您比我的闺女还要亲啊”,话一出口,一时间我竟不知怎么回应,傻傻的笑了。

这一刻,我想家了。记忆瞬间回到了2020年春节,那时疫情刚刚爆发,新闻天天滚动报道着严峻的疫情形势,处处是封城封路的消息。大年初一吃完饭,刚到家不到两天的我决定返京。作为老党员的爸妈都很支持我,“早点回去吧,别封城回不去影响了工作。”还记得临走前爸妈把吃得用的塞满了一整个后备箱,也隐约记得在省界高速路卡口,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大白”。

“再进五位”,冯老师的招呼把我拉回到现实。“请大家提前准备好身份证,再向前上五位”,我扭头看着排队等待核酸检测的人群说。突然,飘过一阵风,透过摇曳的树叶间隙,我看到了夏日的阳光。


社会面清零了,我们离胜利还会远吗


“社会面筛查清零了”“看来我们一出马就要取得战斗的最后胜利”。早饭时下沉的小伙伴谈论着昨天的通报,“咱们这是压轴出场,开工吧。”换好防护服,戴上口罩和防护面罩,我们各自到岗了。“请大家扫下健康宝,保持两米距离”“请大家提前准备好身份证”,新的一天开始了。

5月29日,雨后初晴,37天从胶着到扫尾,北京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和党小组的10名同志依旧坚守在“疫”线战场,直至取得战“疫”最后的胜利。是的,不到最后的胜利,我们绝不撤离。















 

 

 

 

 
责任编辑:赵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