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学
家乡的背铁棍
作者:范志云  发布时间:2019-12-30 14:15:39 打印 字号: | |

来自山西清徐的我,经常被喊为“煤老板”,虽然我家没有煤矿;经常被称为“醋罐子”,因为我无醋不欢,其他地方的醋对我而言真的就是淡而无味;经常吹捧家乡灌肠(只是一种面食而不是肉),却因为储存条件及调料独特无法带给大家吃……提到自己的家乡,总有抒发不完的情感,诉说不完的故事,难以忘却的风景,下面我要介绍山西徐沟民间艺术之背、铁棍。

徐沟背、铁棍艺术是一种集民间口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间杂技、民间手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精品。它具有欧美芭蕾舞“托举”,东北秧歌“群舞”,民间高跷“凌空”的优点,形成了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縯纷为一体的独特艺术,被誉为“无言戏剧” “空中舞蹈” “流动杂技”。

一、艺术特色

1.“无言戏剧”

戏剧主要是依靠唱、念、做、打和道具服装去表现故事内容和刻画人物性格。而背、铁棍却是一种局限性很大的无言形式,要反映戏剧故事的全部内容,确有很大困难,背、铁棍不能唱、做、念、打,而必须把戏剧故事的内容、情节、道具,高度集中概括,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以唤起广大群众的逻辑思维,才能达到这一艺术效果。如《凤仪亭》本来至少要三个小时若干个场面,几十个演员才能完成的一本戏,而背棍只选了董卓、吕布、貂蝉三个典型人物形象,道具则以太师椅、长戟为代表来完成表演。奸诈的董卓手托太师椅,英俊的吕布手执长戟坐于太师椅上,美貌的貂蝉机灵地站在长戟尖端,滿面春风、凌空摆舞。这种重叠的布局韵味深长地体现了三者的微妙关系,再加上双人棍沉甸甸的重量,压得董卓(背棍者)满头大汗,步履维艰,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太师的狼狈形象。而貂蝉随着董卓的步伐,微微而笑,颠颠而行,那种逍遥自在的心情倒像对无耻太师爷的一种嘲笑和捉弄。这种既不是一本戏的开头结尾,又不是一场戏的特定镜头,就通过这三个典型人物形象,典型道具和典型艺术布局,把一本戏的主题思想体现的完美无缺。

2.“空中舞蹈”

背、铁棍由于是一种街头艺术,剧情主题和人物性格,主要靠抬和背的人员在行进中用优美的舞步去刻化。正如前面所举的戏的步伐表演,主要表现的是设置在上空的人物,他们的舞姿是受下面背、抬者的支配,给人感觉上下一体,同歌共舞。比如《桑园会》背者扮鲁秋胡,举着一株桑树,妻子白云欢手把树枝夌空悬挂,由于秋胡在回家路上路过桑园调戏妻子闹出笑话,落得十分尷尬无趣。所以在行进中采用倾颠颠的步伐使站在树旁的白云欢随着树枝摇摆而轻歌曼舞。每当元宵节,多少根背、铁棍舞在街头,翩翩袅袅、飞飞扬扬,犹如天女下凡,引入入胜,确实壮观。

每年各家的男女小孩都要争着抢着上背、铁棍,因一旦谁家孩子能上背、铁棍,将预示着这个娃娃会有一辈子的好运气,一辈子荣华宝贵。男的能娶个好媳妇,女的能嫁个好郎君。

3.“流动杂技”

背、铁棍艺术既要表现戏剧主题。还要有舞蹈的飘逸,但是l如果没有奇妙的设计也体现不出它独一无二的艺术特来。多少徐沟背、铁棍艺术的传承在艺术设计卜别出心裁,利用了奇特奥妙的杂技造型,如铁棍《西厢记》的设计,张生手托文房四宝。莺莺巧妙地蹬在一本书上,远远看去好让人担心,更妙的是小红娘不连天下不着地地悬挂一旁,真如杂技中的“美人挂画”般惊险。

二、奥妙制彩

所有这些戏剧丰题的精彩刻画和背、铁棍技艺的精彩展示还要靠彩子的装饰。彩子要依据戏剧内容而定。如《刘姥姥探亲》,下面的背者(刘姥姥)手托一个菜篮子,篮子里有瓜果蔬菜,在篮子里面的莲藕稍上站着一个小姑娘,还要大摇大摆,并非真正的䕪藕上站人,而是制彩的奇妙体现。《跑马》 棍是徐沟背棍中独特的形式棍。表演者骑在马背上面,可以在马背上表演左右偏跨,镫里藏身,马背倒立和金鸡独立等惊险动作。然而在行进中,表演却是那样的灵巧自如,犹如杂技跑马表演一样。

三、独特语言

由于铁棍是众人抬着前进,若没有一种统一而独特的语言表达是极难走齐的,但是要想在众多人的热闹场合下把铁棍抬齐靠普通的吹哨子或喊一二三是不行的,在这方面传承艺人们制作了与众不同的口喊号子,可以在行进中前进后退,左弯右拐,爬坡过桥,换人或遇到障碍时能及时准确地互相联系,不致和观众的语言混淆误事。起抬时,八人面对撑肩杆,稍头(即前第一人),喊“抬肩儿”,即随棍站正。起步时稍头报“好”,后面人若未妥即不应声,若妥即应“咳”,迈步向前;行进中若右前方发出“哎”的号子,右后第二位应“咳”,这即表示换肩;向右拐弯时 ,由右前方第一人喊:“后踩左首啦”,向左拐时喊:“后踩右首啦”众人都答:“咳”。这样在行进中,就能统一放慢步伐,外面稍快里面稍慢,统一行动,不致出错。在行进中遇到障碍物时,如左上顶有电线、树枝、房角等障碍物时,由左前第一人喊“高靠右首”:右上顶有障碍物时,由右前第一人喊“高靠左首”。下方左、右有障碍时,由前左右两人喊“低靠左首”或“低靠右首”。若路面高低不平或有烂砖碎石等障碍物时,仍由前面两人喊“左打脚”或“右打脚”:若是中间或满面难行时可喊“一溜打脚”。遇泥水难行,由前面人喊“左打滑”“右打滑”,或“一溜打滑”;如遇渠和沟时,可喊“左首过桥”“右首过桥”等。这类语言由于和我们常用语言不同。所以,在大家欢腾的吵闹声中运用这些语言不易混淆,比较方便,效果良好。

四、种类制作

铁棍:铁棍分为平棍和转心棍两种。转心棍又分为大转心、小转心两种。每根棍上一般是设置3人,根据故事内容也可设置4-5人。

背棍:背棍的种类除单人棍、双人棍、三人棍外、还有独特的“活心棍”,也称跑马棍。一般以单人棍和双人棍较为普遍。

绑法:选定上棍的小演员后,让演员站在铁棍的支挺前,用6寸宽、1.3丈长的白布条,从演员的胸口下二指处的地方缠起,腰部缠两圈,第三圈缠到大腿,缠腿时只缠一条腿,另一条腿不缠,是活动的,而脚要蹬在假脚上,腿部缠三圈,腹至腰间系紧。铁棍捆绑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是缠绑时必须在小演员胸口下二指处,不可过高,否则演员会产生呕吐现象;第二是缠绑腿部时,事前必须穿好彩裤,否则裤子就穿不上了;第三是在捆绑时必须注意演员的体型端正舒展,

五、民间伴奏

背、铁棍在街头进行表演时,为烘托气氛,调动表演情绪,须民间的唢呐吹奏(俗称“八音会”)和锣鼓伴奏。

八音会,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演奏乐。它节奏稳健活泼,音量高昂开朗,虽不及锣鼓的气势宏大,却有着优美、典雅、清脆的特点。多少年来,八音会伴随着背、铁棍这项民间街头表演艺术,长时间活跃在民众庆贺节日的活动中背、铁棍的表演增添了欢乐而热闹的气氛,使观众耳雅目悦,沉浸在欢快的乐曲声中。

家乡的背铁棍民间艺术之精神无法用尽语言表达,只能靠着儿时美好的记忆以及家人提供的材料作一简单介绍。就在撰写此文时,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还是孩童时上背铁棍的情境当中,仿佛又见到了久违的家乡和亲人。目前,徐沟背、铁棍可以说已闻名全国,并逐步走向世界,已由原来单纯的娱乐活动迈向了产业化的道路,在此祝福家乡越来越好,祝福家乡的民间艺术传承不断。


 
责任编辑:赵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