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学
重读《周恩来传》有感
作者:黄妍妍  发布时间:2019-08-27 10:15:24 打印 字号: | |

    当我们去挑选一本想要阅读的书籍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略过人物传记这一栏。可能是觉得那些伟大事迹早就耳熟能详,不需要再花时间去阅读厚重的传记;也可能是更直接的理由——没有特别想要细致了解的人物。而我读周总理的传记,一开始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读完一遍以后,我收获了一位不变的偶像。

    传记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人思想的变化以及生平经历对他的影响。有人说,名人传记,需要“重读”,不同的阶段能读出不同的理解。所以,在五四青年节读书会时,我又重新阅读了《周恩来传》。《周恩来传》这本书是外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主要通过不同的年代分三个阶段讲述了周总理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周总理。在我参加工作已将近四年之时,重读这本书,又有了如下几点感悟:

    一、关于立志。周恩来同志在求学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当时,周恩来同志十二岁,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所以,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校长讲到精彩的地方时突然停下来,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同学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也有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为我的父母而读书”。校长到了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站起身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期间,周恩来同志曾写过一篇《尚志论》,他认为青年人不仅要立大志,还要立正确之志,这种志向不应从个人私利出发,而应当从大局出发。“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

    二、关于坚守信仰。在周恩来同志的青春时期,当时社会各种思潮涌动,他经过推求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表示:我认得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后来,无论革命环境多么险恶,周恩来同志的理想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在天津的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周恩来既是一位卓越的青年领袖,又是一位大无畏的革命战士。为了推翻专制的卖国政府,捍卫民族独立,他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敢于奋斗、万死不辞的英雄气概。他经常勉励大家要有恒心、有胆魄、方能成功。在1920年天津的“一•二九”惨案中,反动当局残暴镇压示威请愿的学生,逮捕了周恩来等四名代表。面对敌人的高压,周恩来从来没有想过要动摇自己的信仰。

    三、关于担当、奉献。之前在沈阳上学时,周恩来同志主要靠其伯父家接济。后来在南开学校学习时,由于其伯父收入微薄,经济上有所困难,他就很少回家,平时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为学校刻制蜡板,抄写教学讲义以补贴膳食费用,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尽管生活艰苦,但是周恩来同志的成绩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同时还展现出了多才多艺的特点。在他的《毕业同学录》中有同学评语“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在周恩来同志任总理以后,他也没有一丝懈怠,其工作日程总是以分秒来计算,没有节假日,经常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以上,甚至昼夜不眠。一位跟随周总理二十多年的同志回忆道:“在我跟随总理的20多个年头里,很少见他在凌晨三点钟以前睡觉,更没有看见他休息过一个节假日。”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周总理一生忘我工作,日理万机、废寝忘食,他从来没有强调自己做了多少工作,亦不索取,不为自己谋私利,总是默默的奉献。最后直至去世时,周总理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用来交党费。正如周总理自己所言:我不再追求什么个人的幸福,我的幸福就在大家的幸福里,我的要求也在大家的要求里。

    就我个人而言,首先,应当树立明确的志向。一个有为的青年,只有确定好人生的坐标,才能坚韧不拔,奋发前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生活才会实现其真正的意义,青春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其次,应当立足本职工作、做好法官的得力助手。在当前案件多、压力大的情况下,发挥我们年轻人的创新精神,敢闯敢干,总结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提高事务性工作的效率。在面对当事人矛盾激烈、案件疑难复杂时,不回避不退缩,勇于攻坚克难,有知难而进、永不服输、勇于担当的精神。最后,就像院长给我们上党课时讲的“要潜心技术、甘于平凡、打牢基础、沉心积淀”。法官助理就是未来法官的“主力军”,在有师傅手把手教的情况下,牢牢抓住机会,多思考多学习,不去计较个人工作量的多少。小后生,多干一点,没什么坏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责任编辑:赵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