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事热评
“两会”法院工作解读之二十六
守护“民生”就是公平正义
作者:林益涵  发布时间:2019-03-14 18:50:42 打印 字号: | |

“民生”向来是每年全国“两会”的热点和关键词,今年同样不例外。在今年的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再次表达出中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关注和攻坚决心!而作为司法战线上的一支强大力量,人民法院在保障民生上早已冲锋在前,他们用一个个细微的案件诠释着公平正义,他们用一个个经典的判决推动着法治进程。无论是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还是依法惩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亦或是奋战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的一线,处处都留下了法院人夙兴夜寐的身影,这其中许许多多的案件都是牵涉群众利益纠纷的“民生”案件。3月13日,周强院长即将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做法院工作报告,让我们拭目以待,欣赏他们交出最美的“民生答卷”。

重拳出击,与“黑恶”坚决斗争到底
   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只有国家长治久安,人民才能生活幸福。自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以来,人民法院坚持不懈地同各种“黑恶”势力做斗争,通过审判依法惩治各种破坏国家安定和人民群众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挖除“黑恶”势力这一巨大毒瘤。就北京法院,2018年全年依法从严从快审结黑恶犯罪案件36件,追缴、罚没黑恶势力财产2000余万元,甄别移送黑恶犯罪线索112条,进一步肃清“黑恶”势力的生存土壤,保障首都的和谐稳定。2019年,首都将进入“大会”年,自全国“两会”之后,紧接着“一带一路”峰会、北京世园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亚洲文明对话等大会即将相继召开。进一步攻坚克难,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用司法手段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也是人民法院向全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多措并举,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
   多少年来,法院“执行难”一直是法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影响司法公信力的一大阻碍。许多老百姓手里明明拿着胜诉判决,却仍无法得到判决中应得的利益,不禁望着“一纸空文”的判决独自流泪。如今,这样的情况已基本得到解决。自2016年3月,最高院提出“要在两到三年内基本解决执行难”以来,一场向“老赖”的人民战争全面打响。由此,在最高法院的统一指挥下,全国各地法院奇谋屡现、妙招频出,在执行攻坚、执行规范化建设、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构建、执行体制机制改进、财产信息查控能力等各方面用劲用力,想方设法地将“执行难”这一顽疾彻底根治。就为农民工讨薪方面,、为了及时将案款执行和发放到位,减少农民工们的等待时间,不少法院都专门开通了涉民生案款发放“绿色通道”。2018年仅上海法院就为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6.12亿元!而在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治方面,北京市更是在北京法院的推动下,形成了全市49家单位共同参加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不仅通过完善执行查控机制,实现对主要财产形式的“一网打尽”,更是建立联合信用惩戒机制,全年共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7.3万起,限制38.6万人次购买飞机票,限制4.3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限制2.2万人参与小客车摇号指标。今年已到了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的验收之年,我们坚信,在3月13日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们必将看到一份饱含心血和汗水铸就的完美“成绩单”!
   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每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与全国“两会”的召开基本同步。消费者权益能够得到切实有效保障关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016年5月,最高院出台的《消费公益诉讼司法解释》正式施行,进一步推进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2016年7月,上海三中院对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一案作出终审宣判,10名相关责任人均被判处有期徒刑。2016年12月,山东济南中院审结涉案达5.7亿元非法疫苗案,2名主犯分别获刑有期徒刑19年和6年。2018年,全国各地法院对于涉消费者权益案件更加重视,尤其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更是严审严判,毫不手软。仅北京法院,2018全年就审结了消费者权益案件65968件,法院依然是构建和谐公平诚信消费市场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在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成绩同样毫不逊色。北京法院全年共审结房屋买卖、房地产开发、股权转让等合同案件775401件,上海法院审结各类合同案件143.11万件。同时,北京、上海两地法院分别审理企业破产、清算1191件和389件,有力促进了“僵尸企业”的重整复苏。人民法院在鼓励诚信、惩戒失信、保障交易安全方面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革“家事案”,促进家庭内和谐
   近年来,以婚姻为代表的家事诉讼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民事案件中数量较多的一类案件。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事矛盾纠纷往往难以化解。明面上的财产争议、权利分割尚且有法可寻,但案件背后的人文关怀、关系修复却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针对家事案件审判特点,法院人不断地探索着更好地化解途径。2016年5月,最高院决定在全国开展为期两年的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截止2018年,陕西、甘肃、宁夏等118个法院已参与试点开展,探索引入家事调查员、社工志愿者及儿童心理专家等多种渠道,通过司法、行政和社会三方力量组建新型家事纠纷调处机制。2017年,北京法院首创“百姓评理团”,参与家事案件审判,为家事案件的审判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北京法院进一步开拓“家事审判”新举措,共审结婚姻家庭继承案件1806018件,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合法权益,保障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其中,北京法院一起判决撤销监护人资格案件入选了全国“反家庭暴力十大典型案例”。社会是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我们所有的“小家”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大家”,维护好我们每个“小家”的安定、团结,就是我们整个社会和谐、有序的最好基础。
   推进拆迁法治化,妥善办理征地拆迁类案件
   没有拆迁,就没有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拆迁,就没有城市建设的旧貌换新颜。近年来,全国各地旧城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和治理也引发许多征收、拆迁案件。然而,拆迁也是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只要做的好,就能赢得老百姓点赞;一旦做不好,必将与老百姓离心离德。尤其是在农村拆迁中,拆迁使被拆迁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其长久的安居乐业,安置、补偿必须到位,合法权益必须得到维护。2018年,北京的各项城建可谓如火如荼、飞速发展,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世园会、冬奥会项目的建设和推进,许多拆迁补偿的矛盾频发,为了尽全力消化矛盾、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北京法院在调处矛盾纠纷上下了大工夫,通过努力全年来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高达56.7%,其中不少涉及拆迁安置、补偿纠纷案件。而在征地拆迁类案件中,也不少“民告官”的行政案件,对此,全国各地法院在监督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依法拆迁,保障被拆迁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北京法院全年审结的行政案件来看,其中行政机关败诉的案件并不少见,人民法院正是通过加强司法审查,积极督促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推进征收拆迁工作法治化,切实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法院人的承诺。民生数据虽小,民生责任却大。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法院人的奋斗目标。我们坚信,在未来,人民法院必将继续紧握手中的旗帜,扛起肩上的责任,用公平公正的司法,给人民群众带来最大的安宁和幸福!

 
责任编辑:孙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