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的一缕阳光洒在北京一中院知产庭姜颖法官的书柜上,《知识产权名案评析》、《知识产权审判实务》论文集、《知识产权法律分解集成》这数百万字结合理论热点与审判实践之精华的著作码放得整整齐齐,它们全部出自北京一中院知产庭法官之手。
18年前,一中院知产庭这个由14名法官组建起来的队伍开创了全国法院知识产权专业审判之先河,而今这个68人的大庭已结出累累硕果:集体一等功、“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政法系统“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从这个庭走出来的人才更数不胜数: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罗东川、大兴法院院长马来客、延庆法院院长杨柏勇……近3年来,知产庭就有4名法官分别被遴选至最高法院和北京市高院。
平均年龄31岁,他们的队伍年轻,却没有年轻人的浮华与躁动,年轻是他们追求公平正义的不竭动力。拥有70%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先后5名法官成为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学者,他们有着高人一筹的学历,却没有天之骄子眼高手低的陋习,高学历是他们办精品案件的基石。案件类型全、难度大、数量多,年收案3594件,人均结案140.8件,他们肩负非比寻常的重担,却迎难而上办理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甚至具有示范性的精品案件:微软诉中关村企业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Google诉北京谷歌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案、张裕解百衲商标案、唐山人人诉百度垄断案、德国尼欧普兰大客车外观设计专利案,它们就像是知产庭这个精英团队多年来在知识产权专业审判领先之路上的一个个坚实脚印。
人民的口碑 来自于对社会的回馈
“这些荣誉中,我还是最看重这一个。”知产庭庭长助理仪军从荣誉展室众多奖牌中捧起一个,说:“‘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这是对现在知产庭这支队伍最好的解读。”
去年一年,知产庭共审结案件3320件,而知产民事案件调解撤诉率高达39 %,鉴于中级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难度大、类型新,北京一中院又专属管辖来自全国各地诉专利复审委员会和商标评审委员会的一审行政案件,从高达39%的案件调撤率可以想见知产庭工作难度之大、审判业务之精。
在一起涉及高新生物科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中,原告是清华大学旗下的知名研发公司,其董事、高管多为该校知名教授,而被告庄某某等人则是这些教授带出来的学生。原来,庄某某等人毕业后在该公司做软件研发,不久离开了公司自主创业,对自己在原公司研发的软件进行继续研发,并对研发成果进行宣传和销售。而此前庄某某曾和原公司签过协议,在离职一年之内利用原岗位成果继续进行研发,其所取得的成果归原公司所有。因此,原告向法院起诉庄某某等人侵犯了原告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一审法院判决侵权成立、庄某某等人需停止侵权,赔偿原告损失十二万余元,庄某某等人不服判决,向一中院提起上诉。
知产庭经审理,认为一审判决并无不当。但是,如果维持原判的话,几个学生开创的新事业将前功尽弃,其个人也将背负沉重的债务,难道说就不能在冷冰冰的高新科技侵权案件中,寻摸出一些人情味儿么?
为此,知产庭向纠纷双方开诚布公:希望双方考虑能否在维护原告合法权益和法律尊严的前提下,给几位犯错误的优秀学子争取继续创业、施展专长的机会。法官的这份诚意使双方的对立情绪瞬间转化为对于法官的理解和信赖。在此基础上,法官继续从双方之间师生情分入手展开调解:使庄某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其次让老师们体会到学生们创业的艰辛,激发他们对自己学生的惜才爱才之情。最终,调解达成,师徒双双向法官送来了锦旗。
“为人民司法,就是将我们的法律知识和经验成果创造性的奉献给需要的人,增强企业、公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帮助他们学习各项法律规定,这最终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仪军法官这样总结知识产权法官的工作。
过硬的本领 来自于不断学习
“第一次见庭长,他递给我两本书,一本是《审查指南》、一本是知产庭自己编写的《知识产权名案评析》,嘱咐我好好看这两本书。我感觉怎么自己又回到了学校里?”知产庭法官芮松艳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她认为,正是知产庭这种深厚的学习、调研传统,促使法官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在审判中对案件的理解更加深入,面对不断涌现的疑难案件、新类型案件也能游刃有余。
近年来,知产庭承担了最高人民法院多项重大课题的调研任务,取得了丰硕的调研成果,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同时,知产庭及时汇总各类调研成果,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汇集成册,出版发行。其中,完全由知产庭自力编纂的专著就有《知识产权名案评析》、《知识产权审判实务》、《知识产权审判分类案件综述》、《商标确权行政审判疑难问题研究》、《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热点问题研究》、《外观设计的司法保护》、《侵犯专利权抗辩事由》等多部。扎实深入地开展调研工作,促进了知产庭法官审判业务能力的全面提高,形成了一支高学历、懂审判、会调查、擅研究的法官队伍,赢得了人民群众以及法学理论界的广泛好评和赞誉。
高超的效率 来自于创新的团队
2010年全年,知产庭受理知识产权案件同比激增77.9%,但是案件审理效率却不断提高,尤其是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和5年前相比平均审结一案少用61天。
知产庭庭长崔学峰介绍说,面对新的形势,知产庭通过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合理分配审判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使得整个团队充满活力,审判效率也大大提高。
结合知识产权案件往往涉及高精尖技术的特点,知产庭探索建立专业化审判机制,注重类型化案件的集中处理,逐步形成“商标合议庭”、“专利合议庭”和“著作权合议庭”等专业化审判组织,同时引入具有相关行业背景、专业知识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增强裁判文书的专业性和说理性,大大提升了疑难案件的审判效率和质量。知产庭通过引入北京市律协、中国互联网协会等社会力量、专业组织参与调解,以便为对立双方找到共同的话语,大大降低了案件调撤的难度。
1993年,仅有14名法官的知产庭以一项项创新的审判制度,一件件“开风气之先”的案件,为知识产权专业审判的大厦打下牢固的基石。弹指一挥,18年后,知产庭依旧在知识产权审判的领先之路上不断奔跑,开拓创新,用精英法官的智慧与经验回应人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