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法院东小口人民法庭积极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以立足基层作为群众工作出发点,以打造多彩“社区型法庭”为群众工作切入点,以提高工作能力为群众工作支撑点,以让群众满意为群众工作落脚点,强化服务意识,立足解决社区矛盾、创新社区管理、提供司法服务,倾心打造多彩“社区型法庭”。
化解社区矛盾 打造“和谐”社区型法庭
东小口法庭立足辖区特点,以解决社区矛盾为抓手,着力打造“和谐”社区型法庭。
东小口法庭成立于2009年9月,占地3.2亩,但辖区面积近90平方公里,辖区有亚洲最大的社区——天通苑社区。该法庭现有干警14人,包括5名法官和4名法官助理。2010年法庭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2013件,妥善审结1955件,结案率为97%,调撤率达53%。2011年1月至9月,收案1550件,结案1240件,结案率达80%。法庭法官人均结案近500件,仅2010年,法庭收到当事人赠送的70余面锦旗、16封感谢信。
东小口法庭形成以“两个审判组为法庭重心”的工作方式,将法官分为两个审判组,建立相对稳固的新老法官一体的审判小组,合理调整办案力量。法庭针对辖区内涉民生案件多,尤其是涉房屋案件多的特点,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有这样一起案件,曹某猝死后,原告李某及其儿子将曹某妻子俞某和五个子女告上法庭,称曹某生前欠下原告巨额欠款,应由曹某的妻子和五个子女偿还。起初,六被告不愿参加诉讼。该法庭法官认真为被告讲明诉讼的目的和程序,告知被告应行使答辩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被告答辩后,原告意识到自己证据不足,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
同时,法庭坚持把巡回审判、就地化解作为终结纠纷的重要举措,巡回法庭设在百姓家门口,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减少了诉累,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还能充分利用社会调解机构的人力资源,共同参与调解,从而达到定纷止争的最大效果。
法庭还特地配置了调解室。调解室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当事人可以针对争议焦点直接进行沟通,利于调解。法庭强调调解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以法庭调解为主,联络员协调,各部门配合参与”的联动诉前调解机制,做到内外结合。在内部,实行“首立首调制”,形成立案部门首调,首调无效后由一名法官与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组成调解小组的“伞状”诉前调解系统;在外部,形成“三条线”调解主体,包括以政府调解部门作为调解的第一条线,以群众自治组织作为调解的第二条线,以被调解主体亲戚、邻居、当地德高望重的个人为主的第三条线,以此“三条线”形成“立体型”的诉前调解系统。法庭注重采取多样化的调解方式,总结出探究当事人真实意思、有针对性的做思想工作的心里疏导法,邀请当事人比较信任的亲戚、朋友等参与调解的情感感化法,多主体参与调解的合力调解法等。
创新社区管理 打造“共建”社区型法庭
东小口法庭始终坚持司法工作的人民性,紧紧围绕“司法依靠群众,群众参与司法,司法服务群众”这一主线,积极探寻符合本小区特点的工作方法来化解矛盾。
在法庭内部,邀请当地优秀的社区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调解联络员等,协助法官开展诉讼前和诉讼中的调解工作。这些陪审员、调解员、联络员等都是各社区的优秀代表,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法律知识,为人热心,积极为群众服务,且在当地有一定的威望,能够促进矛盾的解决。
在法庭外部,联合部分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法庭外派调解机构”,有效化解了大批矛盾。例如,李某起诉张某离婚,法官发现他们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于是主动联系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将当事人约到居民委员会,共同组织调解。经过长时间的交谈,双方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其实李某和张某都深爱着对方,只是因为双方父母对他们存在着误解,二人没有处理好和双方父母之间的关系,才会有离婚的想法。最终双方解开心结,重归于好,李某自愿撤回起诉。
东小口法庭建立与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司法所、派出所等的联系会议制度,了解社情民意,加强法律指导。对社区基层组织、物业公司、中介公司等提出司法建议,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东小口法庭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提出司法建议。
提供司法服务 打造“服务”社区型法庭
东小口法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落实司法为民举措,使广大法官自觉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切实以让群众满意为群众工作落脚点,深受广大群众好评。
法庭立足法制宣传,提高居民法律意识,源头上减少纠纷。该法庭干警多次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走访调研,与当地社区党支部、居民委员会联合举行普法讲座。法庭专设3名党员干部为社区法制宣传员,每一名社区法制宣传员负责若干社区,通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支部的交流沟通,了解民众关心热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工作。一系列深入社区的普法宣传拉近了百姓和法官的距离,得到了社区居民和居委会领导的肯定和赞许,并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法庭深入社区开展调研,扎根基层了解实际。深入社区进行现场勘查,对重大敏感案件进行判后回访,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案件进行调研,分析社区常见案件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的做好审判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实现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
同时,法庭开办节假日法庭、夜间法庭,切实便民诉讼。对于双方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确实无法在工作时间内到法庭开庭的案件,法庭适当开设夜间法庭或者节假日法庭,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充分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