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海拾贝
摩奴法典简介
作者:孙瑜  发布时间:2011-09-14 17:32:30 打印 字号: | |
  《摩奴法典》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哲学法律汇编,也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文献。这部法典不是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而是由婆罗门教僧侣根据吠陀经典和历来的习惯编制而成。

  《摩奴法典》共12章,2684条。各章的先后次序按婆罗门教徒一生的四个“行期”来编排。所谓“四行期”是婆罗门教徒一生生活和修行历程,即梵行期、家届期、林栖期和遁世期四个阶段。梵行期也称学生期,指儿童到一定年龄后辞别父母,从师学习吠陀和祭祀礼仪的时期。家居期指一个人成年后结婚生子,从事某种社会职业,过世俗生活的时期。林栖期指教徒老年后弃家隐居森林,从事各种苦行,锻炼身心,为灵魂解脱作准备的时期。遁世期指一个人最后舍弃一切财富,云游四方,乞讨为生,把生死置之度外,终于获得解脱的时期。

  法典第一章为创世说,集中叙述了梵天创造宇宙万物及人间四个种姓的神话。第二章论述了法的概念以及婆罗门教徒在梵行期应遵守的行为规则。第三章至第五章讲述家居期教徒处世、结交、参与社会活动等应有的言行举止以及妇女的义务。第六章取名林栖期的法、遁世期的法,宣讲教徒年老后进入森林消除罪垢解脱灵魂之道。第七章至第十一章较为集中地论及刑事、民事、诉讼等各项法律制度。法典最后阐述婆罗门教关于业力轮回的宗教教义,充分体现了其宗教法的性质。

  《摩奴法典》是一部具有浓厚种姓色彩的法典,种姓制度在印度实行了几十个世纪,而且至今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它对于印度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摩奴法典》中规定的种姓制度,给印度社会中大量居民造成了不可言状的灾难。作为把居民分割为若干相互隔离的集团这样一种保守制度,它使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固定的本种姓的生活方式,严重地阻碍了人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无疑,种姓制度造成的是一种消极有害的社会效应。

  但是《摩奴法典》在古代印度法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印度法的发展、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印度封建社会的前期,它同《述祀氏法典》和《那罗陀法典》等,一直被印度统治者奉为圣典。尽管后来由于外族入侵,伊斯兰法和英吉利法曾两度占据过统治地位,但《摩奴法典》作为私法方面的规范,不同程度地被继续采用。《摩奴法典》中的种姓制度不尽是消极有害的,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法律习惯在异族文化的侵略和征服面前,体现出顽强生存的一面。直到现在,在印度本土,种姓制度还有变相残存下来的痕迹,《摩奴法典》的某些内容,仍然以习惯法的形式被保留。伴随印度大量移民和印度各个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的进一步传播,印度法也随之输入到东南亚各国和毗邻印度的国家。因此在历史上形成了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印度法系。
责任编辑:梅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