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印案的社会背景
朱元璋曾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官吏的横征暴敛、贪赃害民,富民勾结官吏、仗势欺人的行为有深刻的感受。在掌握了最高权力后,他采用了各种严酷的办法整顿官僚队伍,对手下有任何贪污嫌疑的官吏毫不留情,宁可错杀也决不放过。
澄清吏治是朱元璋实现他的建国理想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滥杀,也进一步巩固了朱家天下的统治根基。明朝建立时,朱元璋的重要谋臣、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伯温说,元朝以宽纵失天下,他支持朱元璋严肃法纪。朱元璋下令御史大胆纠劾贪赃不法官员,不要有所畏惧。中书省都事李彬因为贪暴犯罪,应当受到处罚,但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袒护李彬,不欲将其治罪。刘伯温把此事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毫不通融,立即判处李彬死刑。开国功臣汤和的姑父席某,隐瞒在常州的田地,不交应该承担的税赋,朱元璋知道此事后说:“席某恃和势,不畏法,故敢如此。”这时大将常遇春也跑来为席某求情,但朱元璋不听,也绝情将席某处死。
朱元璋深知官僚队伍的治理之难,为了扭转元朝末年官场的混乱风气,朱元璋着手建立对官吏的监察、考核制度。明朝建立之初,他就不断派大臣到各地方考察吏治。他亲自宴请到京朝觐述职的官员,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以褒扬或劝惩。他亲手编订《诸司职掌》、《责任条例》、《到任须知》等规章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官员的职责、责任和禁令。他命令将《责任条例》刻板印刷,广泛张贴宣传,要求官员吏员永远遵守。到洪武末年,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吏考核制度。
空印案的经过
明初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府、州、县均需派遣计吏至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所有朱元璋钱谷之数,府与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与户部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稍有差错,即被驳回重造账册,并须加盖原衙门官印。各布政使司计吏因离户部道远,为免往返奔走,便预持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遇有部驳,随时填用。该空白账册盖有骑缝印,不做他用,户部对此从不干预。
洪武八年(1375)考校钱谷书册,明太祖得知空印之事后大怒,下令严办。致自户部尚书至各地守令主印者皆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充军边地。与此案有关者多不免,被杀者达数百人.大意可以表述为:户部,即帝国最高财政机关,在每年审核各地例行财政报表时,要求严格,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多少位数字,稍有不合,立即作废重报。于是,各地进京申报报表的财务人员为了少跑冤枉路,就在进京时,携带了盖好本地公章的空白报表,以便与中央机关核对过数字后,或者在遭受到刁难时,就地重填。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当时没有电子邮件和特快专递等,最远的省份来回一趟需要几个月时间,且不算时间、精力、花费等等,个中情形,相当苦恼。按理说,用这种报表是造不出有价证券来的,人们也很难靠这里的数字徇私舞弊。因此,此种做法已经普遍应用,为各方所默认接受。谁知,朱元璋偶然知道了这个情形后,认定自己发现了一个官员相互勾结、舞弊欺诈的泼天大案。于是,这位缺少财务知识的皇明代官员帝立即发雷霆之怒,下令将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正印官,即一把手全部处死,副手以下官员打一百棍,充军边疆
当时,全国有13个布政使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141个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192个州,相当于今天的小地级市和大县级市;1013个县。这1300多个官员,不论良莠好坏,全部被杀掉。而且,是在有人已经向朱元璋解释清楚了个中缘由的情况下,被杀掉的。结果,其中有一些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也稀里糊涂地被干掉了。比如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时任山东济宁知府。此君一件布袍穿了十几年,每日三餐,有两餐以一盘素菜下饭。当地百姓则在他的任期内,号称富足。于是,百姓们不愿意这位知府调离,自发地作歌传唱挽留。歌曰:“使君勿去,我民父母。”结果,这么一个好官好人,此次却被朱元璋不由分说地杀死。
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发运时的数字肯定跟户部接收时的数字是不符合的,但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吏们并不事先知晓,只有到了户部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官吏们习惯用空印文书在京城就地填写实际的钱粮数字。空印是沿袭元朝的旧法,而朱元璋对元朝腐败的吏治是很痛恨的。固然元朝旧法可能存在易于作弊之处,但在众多官员解释得非常清楚的情形下,仍处死了所有的主印官吏,显然是很可见皇帝的专制性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