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学
一?g净土掩风流
——读林昭
作者:金锡杰  发布时间:2010-08-20 14:42:26 打印 字号: | |
  林昭是有思想的,她的人格是高贵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她是我们民族半个世纪以来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的一根孤独的标竿,在她的面前我们无法释然,总有一种渺小和萎缩。这样一位按照自己的良心走下去慷慨赴死且合乎鲁迅先生所界定的人格标准的人,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她。让我们记住她吧!

                  幼受庭训

  林昭原名彭令昭,1932年生于苏州,其父彭国彦曾任吴县县长,一生清廉,同情革命,曾救助过不少蒙难的革命同志,母亲许宪民中学毕业即追随其兄许金元(曾任中共江苏省委青年部长,四•一二事变中,被国民党处决)参加革命。受家庭的影响,年幼的林昭对革命即报有很大的热情,在景海中学毕业后,林昭不顾母亲反对,于1949年7月考入了享有 “革命摇篮”之称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林昭随苏南农村工作团参加苏南农村土改,1952年开始在《常州民报》、常州文联工作。后在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这座民主的摇篮里,她犹如投入了慈母的怀抱,满怀信心地希望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记者。

  1955年春,林昭参加了北大诗社,任《北大诗刊》编辑。1956年秋,《北大诗刊》停办后,林昭成为综合性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的编委会成员之一,被称为“红楼里的林姑娘”。在求学之时,林昭对人生的前景充满了激情与希望,她要为瞎子阿炳写传记,要把鲁迅的小说《伤逝》改编成电影,她因为参加过土改,还憧憬着要写一本《中国土改史》…… 

                 蒙冤抗争

  就在林昭急待展翅飞翔的同时,她与当时敏锐的知识分子一样,面临了早春天气的压抑感,当她看到电影《武训传》被批判,又经历了批 “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运动,她产生了一种迷惘与不祥之感,性格上执著、认真、追求真理的一面也逐渐主宰了她的一切。而随着反右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林昭的觉醒反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事后,林昭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但被及时抢救过来。于是她又被认定在对抗组织、 “态度恶劣”,于是被加重处分:劳动教养三年。林昭不服,跑到团中央质问:“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任校长时,曾慨然向北洋军阀政府去保释‘五四’被捕的学生,现在他们(指北大领导)却把学生送进去,良知何在?”后因新闻专业副系主任罗列怜其体弱多病,冒险为之说情,林昭得以留在新闻专业资料室接受群众 “监督改造”。

  1959年,林昭病情加重,冬天咳血加剧,请假要求回上海休养。通过调养,林昭病情渐有好转,并在上海认识了兰州大学的研究生顾雁、徐诚,当时兰大的张春元等人,正在准备筹办针砭时弊的《星火》杂志,随后林昭的长诗《海鸥之歌》和《普鲁米修斯受难之日》,在《星火》第一期上发表。但很快涉及《星火》的人员,都被抓捕。1960年10月,林昭被逮捕入狱,1962年初,林昭得以保外就医,期间她曾要求上海的无国籍侨民阿诺,将《我们是无罪的》、《给北大校长陆平的信》等带到海外发表。1962年12月,林昭又被捕入狱。在狱中林昭曾多次绝食、自杀,并分别两次给当时的上海市长柯庆施、《人民日报》写信,反映案情并表达政治见解,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在狱中,没有笔和纸,林昭竟然都是用血在白色的被单上写作,计有二十万字之多。

                 罹难无悔

  其实,面对死亡,林昭早已有预感,她曾抄写一首预示其命运前途的诗:“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灵台。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1968年4月29日,林昭在等待中接到了改判死刑的判决书,即由二十年有期徒刑加判为死刑立即执行,随后林昭在上海龙华被枪决,年仅36岁。死后,林昭遗骨无存,墓中仅有一缕头发而已。林昭死后被葬于苏州灵岩山,碑后题有“自由无价,生命有涯;宁为玉碎,以殉中华”以此铭志,而这也恰是林昭一生与命运抗争的写照。林昭被捕之后 ,其父彭国彦服药自杀,而其母亲则精神失常,后疯死于上海街头。

  有时想来历史的吊诡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林昭在接到死刑判决书时曾留下了一封血写的遗书:《历史将宣告我无罪》,而仅仅就在林昭死后的第十二个年头,也就是在1980年,上海高级法院经过复查宣布林昭无罪,结论为“这是一次冤杀无辜”。

                 痛定思痛

  林昭是有一股刚气的,她本可有无数生存下去的理由,但是她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死亡,而恰恰因为她的死,我们看到了这个民族的希望,为了真理,不惧死亡;为了自由,宁舍生命。记得章诒和先生曾经说过,在灾难面前,个人记忆的分散性,无须多久,或遗失,或流散,或被消灭。因此,有必要把个人记忆纳入一个公共空间,个人记忆才有可能转化成共同记忆。那些没有亲历的人,也才有可能通过这个公共空间承担这种记忆。然而在林昭罹难四十余年后的今天,她在这种公共的空间中得到了完全的升华,而不曾被历史遗忘在某一个角落。我想这不为其他,而是因为她坚守了人之所以为人所应有的尊严,恪守并高扬的宣示了自己的思想与信仰,独立而自信的保持了对现实的忠诚,传承了脚踏实地的理性和面向未来的勇气,由此其生命的价值也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了定格与永生。

  林昭在前,我们理当反思,我们反思林昭不是为了捡拾已经逝去的苦难,而是为了传承其捍卫真理、信仰与尊严的勇气。反思林昭,总不免使人掩卷浩叹,荡气回肠,为其遭遇感到悲哀。其实,古往今来凡有独立思想不肯曲学阿世的人率多不幸,这类记载,史不绝书,而这也恰恰体应了“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话,但不管天地是怎样的忌才,那一代一代如薪尽火传的至刚至健的大生命是不会消亡的。因为思想天性自由,是无法被禁止的,它有一种超越的力量,记得鲁迅说过,不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想,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渴仰完全的潜力,总将踏着铁蒺藜前进。而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理应按照自己的良心与知识修养说真话,这也是一切有良知的人都该共同享有共同认定的根本品格罢。
责任编辑:梅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