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海拾贝
我国古代秋后问斩与午时三刻行刑的由来
作者:刘旭莹  发布时间:2010-04-13 15:57:52 打印 字号: | |
  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秋后问斩”与“午时三刻行刑”的句子,那么为什么在我国古代执行死刑一定要在秋后和午时三刻呢?

              秋后问斩的由来

  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西汉中期儒学春秋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前179~104)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但“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中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的。

  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至明清时期,引入了"秋审""和"朝审"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畿附近的死囚,称为"朝审";而每年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件则称为"秋审",朝审与秋审后把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祖四类,除情实类由皇帝勾决后执行死刑外,其他三类均可免除死刑。至此才固定于秋后问斩。

  然而,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况且,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

  此外,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皇帝即是天的儿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如此。

              午时三刻的由来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也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另外有一说,古代迷信思想比较严重。午时三刻,正是阳气最盛之时,在此时处死的犯人,连鬼都做不了。
责任编辑:梅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