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于无声处听春雷
记在怀柔法院汤河口法庭社会实践的日子
作者:怀柔法院 李小伟  发布时间:2009-12-24 16:04:29 打印 字号: | |
  7月,刚到怀柔法院报到的时候,就曾听过不少关于汤河口法庭的传闻:它地理位置偏僻,是北京市最北的法庭,又称为北极法庭;法庭条件艰苦,干警在上面经常一呆就是一周;管理的案件不大不多,多为婚姻家庭类纠纷,错综复杂;但听的更多的是人们对法庭干警的极大敬佩和对法庭工作的极大肯定。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一个光荣的集体,院里评比年年先进,并先后获得过全国法院系统调解先进单位、首都法院先进集体等许多荣誉称号。

  而8月,汤河口法庭为期半个月的社会实践,不仅让我近距离了解了汤河口,此行也有利于帮助我尽快完成从法学院到法院角色的重大转变。

  第一、汤河口法庭端正了我对司法实践的认识。在过去8年里,我所读的书和所接触的工作,在我脑海里刻画的法律印象是:金色的天平、庄严的法庭、高高的法椅、深黑的法袍、严肃的法锤,双方律师激烈的进行交锋,法官冷静的居中裁判。正是在汤河口的半个月,让我感受到了活生生的司法。在这里,法言法语还原为通俗易懂的方言;法台法椅转换成农家小院的普通板凳;坐堂办案转变为上山下乡——开庭时间、地点等都可以因地而制宜,不变的只有头顶高悬的国徽和心中永恒的天平。

  第二、汤河口法庭加深了我对调解价值的认同。以前,我一直认为法院最好的结案方式是判决。但在汤河口的日子,我深刻认识到法院的目标是解决纠纷而不是裁判纠纷。在这个意义上,司法过程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最好的法官肯定是艺术家。不仅搞音乐、文学的人是艺术家,如果对人的知识、经验、智慧、实际能综合而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同样会达到艺术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汤河口法庭所开创的“五元一点”调解方式,正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

  第三、汤河口法庭对我心灵产生更大震动的是法庭干警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淡然的生活心态。山区的日常生活是单调的,这里既没有大都市的流光异彩,也没有北京城的热闹喧嚣,但大家乐在其中。比如,法庭的李玉英法官,来汤河口好多年了,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令人敬佩。但更让人佩服的是李法官在工作之余,自学绘画,所画的素描丝毫不亚于专业画家。他笔下的山水是秀的,意境是美的,内心是静的。这正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古往今来大法官们所追求的心态就是这样吧。著名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律职业人正是以七种贫乏的基本色调而为世界奉献出丰富的色彩变幻。”汤河口的一代又一代法官,正是这样的人。他们在这块阵地上,挥汗成雨,内心升华着对法律的信仰,外面流淌为看得见的正义。

   今年是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北京市法院建院60周年。在北京法院的光荣榜上,也有汤河口法庭的名字——于无声处听春雷,正是一个个这样的人,这样的集体,铸就了北京法院无比的辉煌。以法律为业,以法官为业,是我毕生的选择。而既然选择了法律这条路、选择了法官这一职业,我就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走下去。用自己的知识来为北京法院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用自己的行动来忠诚党的事业、维护群众利益、捍卫宪法法律。
责任编辑: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