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手记
解决“三案”难题,需要制度和教育的力量
——读《历史的教训》有感
作者:邵敏  发布时间:2015-09-18 15:02:33 打印 字号: | |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近日,笔者读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夫妇所著《历史的教训》,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如果我们能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现象,就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书中关于人性的探讨,对于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解决司法审判中的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具有一些启发意义。

                一

  杜兰特夫妇认为,人性具有双面性,既有热心、勇猛、和善等积极一面,也有自私、贪婪、攀比等消极一面。从理论上讲,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性“一定会有所改变的”,然而,从远古时期到网络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人类的行为却又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穷人和富人有同样的冲动,只不过穷人没有什么机会,而且技能太差,无法实现他们的本能冲动而已”。人性的稳定性,决定了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柏拉图曾经借格老孔之口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牧羊人捡到一枚宝石戒指,可以使他隐身,他就靠隐身术杀掉国王,霸占了王国。格老孔得出结论说,如果能够为所欲为而不受惩罚,世界上就不会有正义的人。

  从人性的视角来看,司法审判中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发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深层的原因在于人性。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要时常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等具体事项,面对人情世故,面对金钱或美女的诱惑,对形形色色的“公关”、“围猎”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当我们对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再看待司法审判中的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眼光就会变得更加深刻而理性。

                二

  虽然人性难以改变,但是可以有效引导。

  一种手段是通过制度引导。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坏事。18世纪,英国将澳洲变成殖民地之后,把罪犯送到澳洲去,想解决英国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又给澳洲送去了丰富的劳动力。一开始,英国政府雇佣私人船只运送犯人,按照装船的人数付费。船主们就尽量多装人,提供最坏的饮食条件,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罪犯的死亡率非常高。最后,英国政府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制度,就是政府不按上船时运送的罪犯人数付费,而按下船时实际到达澳洲的罪犯人数付费。船主只有将人活着送达澳洲,才能赚到钱。结果,罪犯死亡率立竿见影地降了下来。在这个故事里,人性没有得到改变,但付费方式发生了改变,结果就不一样了。

  另一种手段是通过教育引导。虽然制度最有效,也最持久,但制度也不是万能的,必须解决“制度管不到、管不好”方面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无论制度如何完善,执法如何严厉,抗拒贪腐诱惑的最后防线,都在人能否秉持道德操守、坚守思想防线。虽然良好道德的建立需要勤于耕耘心智,但一旦内化于心,便会成为人们内心评判是非曲直的“法官”,发挥着导向人、激励人、约束人、凝聚人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的法”。

                三

  “独阴不成,独阳不生。”解决司法审判中的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必须依赖制度和教育的力量,建立“制度防线”和“思想防线”。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制度精细化建设,做到刚柔并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于基层法院而言,就是把宏大的司改主旨和具体的操作细节融会贯通起来,在制度的精细化建设方面下功夫,强化日常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要体现“刚”字,抓常、抓细、抓长,建立约谈、问责等制度,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另一方面,也要体现“柔”字,通过政治、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引导干警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二是创新教育引导方式,建设精神家园。冯骥才说,中国人现在在一个快速奔走的急流里,手里急需拿一个棒子来稳住自己,要不一转弯就不知道甩到哪儿去了。基层审判人员工作负荷重,心理压力大,但是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教育引导。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摒弃“相貌端正,表情呆板”的说教,把党建、政治理论学习等活动融入工作、生活、思想的每一个角落,涵养具有自己特色的法院文化,引导干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梅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