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构筑心灵的法台
记北京西城法院“巡回法官”赵海
作者:刘白露  发布时间:2011-09-28 11:27:15 打印 字号: | |
  一部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使“马锡五审判方式”深入人心。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有一位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千方百计把法台建在人们心灵的巡回法官,他就是赵海。

  西城区是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区,特殊的区域位置对周边环境的和谐与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西城法院推出了包括“巡回法官进社区”在内的“四点一线”多元化纠纷解决新机制,力求将矛盾化解在诉前,解决在基层。有着二十多年丰富审判经验的赵海同志,成了首任巡回法官。

  应该说是张阿姨的哭诉给予了赵海法官重大的启发。几天前,一次煤气中毒让她的女儿陷入深度昏迷,由于婆家抢救不及时,等她见到自己的女儿时,已是冷冰冰的尸体。张阿姨老伴早逝,女儿是她唯一的依靠和寄托,顷刻间她觉得天塌地陷,悲痛欲绝,在医院太平间门口守了几天几夜,坚决不让火化,坚持要女儿婆家承担赔偿责任。从老人泣血般的诉说中,赵海不仅听到了强烈的诉求,更听到是撕心裂肝的痛苦,命运凄惨的宣泄,晚年无助的恐惧和血肉亲情的渴求。他想,这些单靠简单的庭审和生硬的法条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要有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于是,赵海法官一边悉心抚慰张阿姨痛苦的心灵,一边开导张阿姨女儿的婆家。他说,法院是讲理的地方,更是一个讲情的地方,只有两家继续和睦地生活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安慰。在赵海法官的陪伴下,后悔莫及的婆家人到医院向张阿姨诚恳地赔了不是,痛苦悔恨的女婿在张阿姨面前长跪不起,并郑重承诺说:“妈,我永远是你的亲儿子。” 张阿姨被感动了,与女婿母子俩抱头痛哭,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怨恨被亲情融化,隔阂被心灵沟通,赵海法官通过对西城法院“四点一线”多元化纠纷解决新机制创新性实践,将神圣的法台高耸在当事人的心中。

  因为一些小矛盾和误解,住在隔壁的老太太总是和杨大姐纠缠谩骂,让她身心疲惫。赵海了解情况后,亲自到老太太家里做工作。一见面发现,老太太特别像自己90多岁的奶奶,不由自主地喊了一句:“奶奶,我是法院的小赵,来看您来了。”说着便蹲在老太太膝边,探着身子就着老人家的耳朵一字一句地聊起天儿来。他亲切地给老人家讲自己小时候的大杂院,帮老人家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浓浓邻里情,然后又买了水果带着大姐来到老太太家里。老人家有点不好意思了,和大姐一个劲儿地说着自己的不对,从此再没闹过不愉快。杨大姐见人就说:“咱们的社区法官能把每个人的心捂热。”

  300多个拿不到房产证的社区居民黑压压地将赵海法官团团围住,炸开了锅,扯着嗓子喊“让开发商给我们房产证!”情绪一个比一个激动。赵海法官耐心地对大家说:“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请大家相信我,相信法律。”然后他从包里掏出随身带的法条,一条一条地给群众翻看、解释,居民们慢慢地平静下来。赵海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闹事儿解决不了问题,维权也要有正当的途径。整整一个下午,衣服湿透了,嗓子也哑了,在他的劝说下,大家放心地回家了。紧接着,赵海反复地找开发商和各个单位协调,费尽周折,终于帮这些居民拿到了房产证。

  在赵海法官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日程,记满了电话。三年多来,他巡回了近千次,接待群众法律咨询近万次,指导调解各类民事纠纷几千件,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社区的好法官”。他很少坐在国徽高悬的庄严法庭里审查律师精心准备的各类证据,常常是蹬着电动车顶炎寒、冒酷暑,在院落街巷随时聆听居民们语无伦次的诉求;他对老百姓的需要有求必应,常常是忍着饥饿伴着锅碗瓢盆交响曲走出落下夜幕的居民社区;他没有办理过远近闻名的大案要案,也没有蜂拥而至的媒体追访,更没有量化考核的漂亮结案数据,但就是这一起起看似不起眼的小矛盾在社区得到化解,使社区的居民们深切地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就在大家身边!

  “把司法为民作为法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池强院长对每一名首都法官提出的要求。西城法院“四点一线”的工作方法是对池强院长要求的具体落实,赵海法官用他的勤奋工作和不懈努力诠释了司法为民的丰富内涵。深入化解群众矛盾不仅仅是抗战时期的优良制胜法宝,也不仅仅是对边远山区群众的特有司法关怀,在经济高度发达、交通极为便利的首都中心区,更需要我们的法官走出法庭、走进社区,以亲人般的感情为人民群众提供司法服务,苦心孤诣,孜孜以求,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用构筑心灵法台的司法理念铸就和谐社会的基石!
责任编辑:姚学谦